2009.9.10=88警世悟_地層下陷易淹水 屏東淤泥難清除
2009.9.10屏東佳冬、林邊,淤泥問題為何難以全面清除?原因就在於當地長期地層下陷的老問題。在 屏東,自來水並不普及,加上沿岸漁塭長期超抽地下水,使得屏東地層下陷嚴重,路面比海 平面還要低,下陷最深達到三公尺多,將近一層樓高的深度。
為了防止海水倒灌或淹水,堤防高度越建越高,因此就像一個碗,當堤防不敵大雨潰堤,水 和泥就會淹埋排不出去。學者強調,把容易淹水的地方改為滯洪池,還地於水,順應自然, 才是治根之道。
大水過後,屏東佳冬鄉的養殖漁塭,開始慢慢恢復運作。
屏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黃再團:「做兵回來我就投入養殖事業,在這裡腦袋都在想,怎麼養魚而已。」
在屏東,因為政府早期的產業鼓勵,許多鄉親就和黃再團一樣,世代靠著養殖漁業為生,也 發展出傲人的養殖技術和經濟奇蹟,但卻也讓屏東這塊土地付出相當的代價。
屏科大水資源教育中心主任 丁澈士:「這一個地區是林邊溪的左右連岸,包括林邊跟佳冬鄉,現在目前因為地下水的過 度開發,產生地層下陷,現在目前下陷的記錄大概是3.26公尺左右。」
將近一層樓高的下陷深度,讓整個鄉鎮路面低於堤防外的海平面,因此風災過後,淤泥、排 水溝始終堵塞難退,只能靠抽水機不斷將水往外抽。
成大地層下陷防治服務團副團長 高瑞棋:「地層下陷是三米多的下陷量,就像一個碗公,碗缺了一個角,泥沙就這樣帶進來 ,你說水退了以後,那些沙子是不是仍然存在碗公裡面。這層已經被抽掉了,已經陷下去了 ,現在的地已經陷到這個地方來了,房子己經陷到這個地方來了。」
屏科大水資源教育中心主任 丁澈士:「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天然補注量比抽取量還要少,所以說造成地下水位的下 降,產生了地層下陷。」
屏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黃再團:「因為這裡地沒有自來水,漁塭的人都會用井,多少補充一點。漁塭都沒有自來水 ,你如果在漁溫一戶一戶接(自來水)管,工程費用太龐大,負擔不起。」
自來水不普及,為節省成本,一排排的漁塭,就直接架設管線馬達,抽取地下水,使得屏東 林邊以及佳冬鄉的地層愈陷愈深,逢雨必淹,也就成了當地居民的寫照。
屏科大水資源教育中心主任 丁澈士:「這個地區是最低漥的地區,所以說每一年大概都會有淹水這樣的一個痕跡,可以 看到它痕跡的線,逐年逐年提高。」
淹水淹怕了,於是鄉民把房子的基座愈墊愈高,雖然近年經由地下水的限制,讓屏東地層下 陷速率減緩,但地層下陷無法恢復,因此縱使堤防不斷加高,但屏東林邊、佳冬、枋寮三個 鄉,累積下陷深度嚴重,未來勢必難以抵擋劇烈的雨量和天氣變化。
成大地層下陷防治服務團副團長 高瑞棋:「現在內陸愈來愈陷愈深了,你堤防愈做愈高,那是不是將來淹水的體積就愈來愈 大,愈嚴重。」
工程愈是加重,災難累積的能量也愈大,治根之道,只有順應自然。
成大地層下陷防治服務團副團長 高瑞棋:「我們土地重畫怎麼樣去規畫一個區域,或是規畫一個帶狀,或規畫一個滯洪的生 態的池子,來涵養地下水,或者是在旁邊這一區域,來涵養地下水,等於重畫了再生利用。 」
還地於水,新的思維、新的概念,需要政府民間相互的溝通和配合,第一步總是最難,但唯 有勇氣反省改變,才能真正與自然和平共處。
孫祖儀 謝啟泉 報導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