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9.11=88警世悟_首例都市滯洪池 找回蓄水空間
2009.9.11八八水患造成南台灣受創嚴重,專家提出解決之道,其中之一就是滯洪池,「滯洪」字面上 的意思,就是延緩洪峰發生的時間,暫時紓解宣洩不及的洪水,其實在台灣早期的農村社會 ,每個村落裡大概都有個小埤塘,下大雨時埤塘可以先把水流住,不讓洪水流竄成災。而這 次的災區,許多地方是地層下陷嚴重的區域,滯洪池的概念,也就是在這些低窪地再挖掘一 個更低的低地,讓大水可以先流進這個低漥的蓄水池,幫助緩衝洪水,像是林邊、佳冬地區 的養殖魚塭,就是現成可以轉作滯洪池的低地。
治理的方式,在公園、學校操場、地下停車場以及您家的住宅大樓,其實都可以做這樣的設 計,畢竟水庫的工程浩大,如果每棟建築和開放空間都能蓄水滯洪,解決淹水問題就不難了 。台灣第一個都市型滯洪池,就在高雄市區,過去這裡就是個埤塘,卻因為都市開發,把埤 塘填成了新市鎮,現在的滯洪池,只是再把都市裡的蓄水空間找回來。
高雄市本和里居民:「淹到這紅紙這裡,那時候差兩階樓梯,就要淹到二樓了。」
高雄市的這條街,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外,又多加了一道門,只留下一條細縫通風,就看得出 居民對淹水有多怕。
本和里居民 周沛蓉:「淹到天花板,差不多七尺,差這樣一點點就要滿進去,淹到二樓了。」
平均一年淹兩次,家裡除了沙發,已經不敢再放任何家具,所有的家當都放上鐵架,隨時帶 著走。
高雄市的本和里,原本就是個低窪地,逢雨必淹,既然水往低處流,高雄市政府就利用這個 概念,在本和里的低窪地設計了滯洪池,簡單來說,就是個人工池塘,當雨量超過排水溝的 負荷時,就讓雨水流進滯洪池裡。
高雄市工務局下水道工程處科長 張世傑:「道路上排不出去的水,我們先把它往比較低的蓄洪池的位置,先把它引流進來, 等下游可以排出去的時候,就把存蓄在這邊的水量,用抽水設備或是其他的方式,把它排到 下游。」
一般排水溝,一天下超過八十公厘的雨量,就會淹上路面,但如果有這個滯洪池,十萬噸的 蓄洪量,立即能讓來不及宣洩的雨水暫時紓解。
記者所站的地方和路面有六公尺的落差,所以當路面的排水系統已經排不了暴雨的雨量時, 這個低窪地就變成了一個大型蓄水池。
平時是居民休閒活動的生態公園,但豪大雨時就立即變成滯洪池,這樣的概念也運用在建築 物上,高雄世運主場館就在屋頂設置了雨水回收系統,收集來的雨水經過透水的地面滲透進 地下蓄水槽,滿水後再送進滯洪池,未來如果能夠修改建築法規,要求新建物都要有這樣的 設計,就不需要再去挖滯洪池了。
高雄市工務局下水道工程處科長 張世傑:「一戶人家他可以儲蓄十噸、二十噸的雨水量,那對整個社區,如果說有一千戶的 話,十噸的話這樣,就有一萬噸的儲蓄量。」
可以蓄貯洪水的,還有林邊、佳冬地區的養殖魚塭,有學者就提出,低漥的漁塭就是現成可 以轉作滯洪池的空間,不但能解決地層下陷的問題、防水患,也不需要再花錢建堤防,而是 和洪水共生存。
採訪撰稿 吳志怡
攝影剪輯 楊俊亭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