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1997年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1997.9.4---八十七歲的德蕾莎修女與世長辭。
-----她的修會遍及全球一百二十五個國家,共有五百五十座修女院,她實踐了耶穌基督所說的:「你們對最小兄弟(姊妹)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廿五,40),印度政府以國葬之禮安葬她。
1997.6.5---美國贈德蕾莎修女「金牌獎」,感謝她對世界人民的照顧。
1996年---由於身體的衰弱,德蕾莎修女再次請辭總會長的職位,這次終於通過。
1993年---五月,德蕾莎修女在羅馬作短暫停留,在走向聖額我略小堂時跌倒了,跌斷了三根肋骨,進入醫院治療。由於她的心臟帳病經常發作,德蕾莎修女多次被送到印度的新德里和加爾各答醫院醫治。
1991年---三月卅一日,德蕾莎修女在祖國阿爾巴尼亞的弟拉納重新開放一座主教座堂。此教堂在何斯哈(Enver Hoxha)獨裁時代,被迫改為戲院。德蕾莎修女又在自己家鄉開設三間會院,她的夢想也實現了。
1990年---在經歷幾次心臟病發作後,德蕾莎修女住院多時,她向當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申請辭去總會長的職務。但是,修會於九月八日又再次選她為會長,她又再次出任該職。
1979年---十二月十月,德蕾莎修女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接受她一生最引人矚目的榮譽。
1971年---教宗保祿六世賜給德蕾莎修女「若望廿三世和平獎」
1968年---教宗保祿六世(一九六三-七八年)邀請德蕾莎修女在羅馬建立一座修院。
1965年---二月一日,仁愛仁教修女會正式被批准為宗座修會,德蕾莎修女從此可在印度之外建立修院。
七月廿六日,在南美委內瑞拉的哥哥洛德城(Cocorote)建立一所修院。
1960年---德蕾莎修女卅三年為貧窮人服務,該年十月首次離開印度。這次是美國邀請她參與會議。
在回加爾各答之前.她轉赴羅馬,拜訪教宗若望廿三世(一九五八~六三年)。亞加及尼樞機承認她的傳教修女會是一個宗座的修會。
在羅馬,她首次遇到自己的哥哥拉沙,這是她十八歲離家修道後第一次與哥哥見面。
1950年---十月七日,仁愛傳教修女會被批准了。此後,德蕾莎修女在尼爾瑪利德地方(Nirmal Hriday)為垂危者成立一個家。在斯蘇巴灣(Shishu Bharan)為棄嬰建立一座托兒所,以及在桑地納加(Shanti Nagar)為癩病人建立一座村莊。
1949年---二月六日,德蕾莎修女搬到哥美斯家庭為她準備的房子裡。
三月十九日(聖若瑟慶節),第一位初學生加入她的服務行列,她原來是德蕾莎修女在義大利城教書時的學生,她本名叫蘇巴西尼達斯(Sabashini Das)。入修會後,取名依搦斯
1948年---二月七日,瑪利德蕾莎修女寫信給羅馬的總會,請求許可她離開勞來多修女會,好專心為印度窮人服務。得到許可後,她便褪下勞來多修女會的會衣,穿上印度窮人的白長衣「沙麗」(Sari),離開勞來多會院。
她獨自走在巴特納城,再那裡的一座醫院受護士訓練。三個月後,她回到加爾各答城,暫住在安貧小姊妹會。十二月,她在加爾各答城最窮的地區莫地及爾(Moti Jihl)開辦一座小學。
1946年---在九月十日的夜晚,當德蕾莎修女乘火車從加爾各答至達耶林城時,她覺得自己被召叫為最貧窮的人服務。於是她便向神師則來斯定艾森神父(Rev. Celeste Van Exem)和加爾各答的總主教佛迪南貝利耶(Ferdinand Perier)徵詢意見。他們建議她要忍耐且小心行事。
1937年---五月廿四日,瑪利德蕾莎修女發永願
直到一九四八年八月,她都在加爾各答城的聖母學院教地理和宗教課,最後成為該校的負責人。
1931年---五月廿四日,瑪利德蕾莎修女在達耶林城發初願
1929年---元月六日,便在喜馬拉雅山下的達耶林城開始初學訓練。
1928年---九月廿五日,十八歲的依搦斯離開自己的家鄉到愛爾蘭。在此地,她入了勞來多修會,此修女會是瑪利華德於一六○九年成立的,此修會重視派遣傳教士到印度傳教的使命。依搦所在自己家鄉聽說此事,便願到印度傳教。
同年十二月一日,進入初學後,便改名為嬰孩耶穌瑪利德蕾莎修女。她與另一位修女瑪利瑪德蓮一起前往印度。十二月廿七日抵達可倫坡。
1910年---依搦斯剛哈波雅修(德蕾莎本名)誕生在馬其頓的首都斯哥比耶。此時的馬其頓仍然是鄂圖曼帝國的一部分。她的父親尼格拉,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且積極參與反土耳其運動,爭取阿爾巴尼亞的獨立。
母親特拉納是一位很勇敢的婦女。在丈夫死後,便照顧三個兒女:拉沙、依搦斯和亞則,她親自給予兒女們宗教教育。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