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3.8台灣水荒




2010.3.8

南部缺水迫在眉梢,水利署預估,如果降雨沒有增加,大高雄地區四月過後恐怕就要開始限 水。面對缺水問題,台灣還有哪些解決之道?「新興水資源」系列報導,帶您重新檢視台灣 的水源問題。

過去我們賴以解渴的水源,最大宗是來自水庫,但是水庫在這次的莫拉克風災中受到嚴峻考 驗,水庫山壁崩塌,帶來嚴重的泥沙淤積,水庫根本儲不了水,如果再有一次像莫拉克颱風 一樣的極端暴雨出現,台灣的水庫難保不會再度出現淤積夢靨。再者,興建水庫、蓋欄河堰 ,或是目前正在進行的越域引水工程,都會對地貌和環境帶來嚴重破壞,而這些方法對於缺 水也都僅只是治標而已。在這些傳統水源之外,台灣其實還有更環保,而且水資源來源更永 續的治本之道。

八八風災過後,曾文、南化水庫嚴重淤積,水庫蓄水功能大減,只好讓嘉南平原第一期稻作 休耕,來減緩台南地區的缺水危機,但問題只是暫時延後,因為水庫的清淤速度永遠趕不上 南部的缺水警報。我們有水庫,但一次莫拉克風災,就讓曾文、南化水庫損失一億二千七百 萬噸的水,等於一座烏山頭水庫不見了,政府還要付出六年三百四十億元的計畫來清淤,以 為蓋了就一勞永逸的水庫,此時卻解不了渴。

水利署署長 楊偉甫:「現在天然水資源的狀況是非常的不穩定的,像最近的乾旱,跟去年的大豪雨,所 以如果穩定水源的供應,我們會把這些新生水,也就是我們的回收水,包括生活汙水,包括 工業的廢水,包括可能的海水,都拿來運用的話,那對水源的供應是非常有幫助,光靠開發 水庫來提供新興水源是不足的,而且也不是唯一的方法。」

台灣為什麼需要長期又穩定的水資源?看看莫拉克颱風,2009年才為台灣帶來大量雨水 ,但是台南在同年的無雨日卻已經高達300天,北部的苗栗、新竹降雨量也在減少,水庫 建得再多再大,老天不下雨也沒用,極端氣候的變遷壓力下,水資源越來越珍貴,要保障民 眾的用水,得重新檢討我們對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水利署署長 楊偉甫:「水也是有限的資源,如果每一滴水我們都能用它兩次到三次的話,那事實上對資 源的有效利用是最好的,那新興水源的利用方式就是把這樣子的一個概念,用在我們實際上 的用水開發上面,每一種新興水源的開發案,我們現在都有模廠和實驗計畫在進行。」

傳統水源開發困難,而且水源並不穩定,四面環海的台灣,其實還有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水源,那就是海水,澎湖、馬祖、金門都已經開始利用海水淡化;新興水源中還有將廢水經 過處理後,提供工業冷卻水使用的再生水,不但減少了汙染,還讓水資源可以循環再利用。 這些新水源規模較大,但是您也可以從您自家的屋頂做起,將老天爺的點滴甘霖攔截下來, 用來澆灌或是沖廁所,也是不錯的節水之道。前瞻台灣的永續水資源,就要從這些新興水源 作為台灣可靠的供水來源。

採訪撰稿 吳志怡
攝影剪輯 楊俊亭






2010.2.19大愛新聞_南水難題_南台灣用水吃緊 地底下藏有水脈


連續幾天的春雨,為北台灣帶來豐沛雨量,但南台灣還是盼不到雨水,用水吃緊,一天比一 天急迫。其實高屏地區有豐沛的地下水源,像是在高屏溪底下,就有一條汲水管,就算是旱 季,河床乾枯了,也能照常取水,一天能供應十萬噸用水。另外在屏東,林邊溪下也有一條 集水廊道,一天能供應1500公頃的灌溉用水。

在南部縣市一個個拉起供水嚴重短缺警報的同時,大愛新聞採訪團隊深入屏東來義鄉山區, 卻發現了豐沛水源。黑暗中,大水不停湧上。身在岩盤底下,而上頭其實就是林邊溪的河床 。

屏科大水資源中心主任 丁澈士:「在河道下面,在河道下面大概七公尺左右。」

藏身河道地底下七公尺,全長三百二十八公尺的二峰圳,利用滲透到地底的河水,流過三角 形斜斷面缺口,不用幫浦抽水,無重力的方式,溪水自然流入地下集水廊道。

屏科大水資源中心主任 丁澈士:「這邊你可以看,這邊水從那邊出來,這邊是圓形的,這邊有三腳堰,那有兩個。 」

尤其透過河床上土砂的自然過濾,水質清澈見底,甚至可以直接飲用。

流水清澈見底,引出藏身地下的水源,這不只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更是八十多年來二峰圳下 游台糖萬隆農場的灌溉主力。

屏科大水資源中心主任 丁澈士:「豐水期可以到25萬噸,枯水期可以到7萬噸左右,那7萬到25萬,這是供應 給二峰圳灌溉圳渠1500公頃的灌溉用水量。」

同樣利用地下水源做為取水方式的,是在高屏溪邊,大高雄地區供水的秘密武器。

挖土機不停河床上來回,清除堵塞的泥砂。在一片乾枯的高屏溪畔,這個斑駁淡藍色的建築 ,其實是一口汲水井,而這裡的抽水機持續在運轉。

屏科大水資源中心主任 丁澈士:「河床底下有兩根1650毫米的汲水管,深入到河床底下,經過過濾以後,進入 到汲水井,那這個汲水井再用抽水機把它送到澄清湖(集水廠)。」

把汲水管穿過河床床底,利用管面滲透的方式,把沉降在河床下的水源匯聚到管路中,就算 是旱季河床乾枯了,也能照常取水。

莫拉克颱風後,當水公司供水功能幾乎停擺時,汲水井更成為大高雄地區的取水希望。

屏科大水資源中心主任 丁澈士:「一口井用20萬噸來供應的話,只需要5口井,就可以代替高屏溪攔河堰在汛期 的時候,作為緊急備用水源。」

緊急情況,高屏溪的汲水井發揮救命功能;隱身山區的二峰圳,八十多年來,始終保有終年 供水的實力。

看見高屏地區地下水資源的豐沛,開發時對環境影響相對輕微,更期待在新的水利開發計畫 中,不要忘了納入利用地下水源的可能





2009.9.17農田能防洪蓄水 調節微氣候


廣大的農田不僅可以種植稻作,為我們提供糧食,他同時也是滯洪池,兼具調節微氣候的功 能。先前莫拉克颱風帶來巨大雨量,造成台灣南部一些地區重大的災害,嘉南平原如果沒有 7萬5000多公頃的農田來蓄水滯洪的話,這一次的水患恐怕將更嚴重。帶您深入瞭解, 維持相當面積的農田,在國土安全政策的重要。

農田具有生產、生態、生活「三生」的功能:就生產方面,據聯合國統計,全世界60億人 口中,因糧食不足造成營養不良約有8億5千萬。

嘉南農田水利會總幹事楊明風表示:「糧食的供給問題,牽涉到國際安全問題,農地跟建地 來講因價值比較低,但生產能較重要。」

在生態方面,據農委會研究,每公頃的水稻田吸收二氧化碳量相當於3200輛汽車行駛1 個小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夏季相當於約620台家用冷氣機之冷房效果,在冬天相當約 2400台家用電暖爐之暖房效果。水田休耕時若能作為蓄水池使用,則調節區域性之微氣 候的效果更顯著。

除此之外湖泊或農田都有滯洪蓄洪,儲存水源,避免地層下陷的功用。

嘉南農田水利會總幹事楊明風表示:「一公頃農田蓄水量2500立方公尺,整個嘉南平原 灌溉面積約75000公頃的面積,蓄水量大約等於我們烏山頭水庫蓄水量的2倍。」

然而隨著農地逐漸被開發,大雨來時,地表流水無處宣洩,造成人口稠密區淹水。加上水泥 、柏油封住地表,讓土地失去滯洪及滲透地表水的功能,容易發生災情,值得有關單位注意 。


新唐人亞太電視 史進旺 孫幗英 台灣台南報導






2009.9.11=88警世悟_首例都市滯洪池 找回蓄水空間


八八水患造成南台灣受創嚴重,專家提出解決之道,其中之一就是滯洪池,「滯洪」字面上 的意思,就是延緩洪峰發生的時間,暫時紓解宣洩不及的洪水,其實在台灣早期的農村社會 ,每個村落裡大概都有個小埤塘,下大雨時埤塘可以先把水流住,不讓洪水流竄成災。而這 次的災區,許多地方是地層下陷嚴重的區域,滯洪池的概念,也就是在這些低窪地再挖掘一 個更低的低地,讓大水可以先流進這個低漥的蓄水池,幫助緩衝洪水,像是林邊、佳冬地區 的養殖魚塭,就是現成可以轉作滯洪池的低地。

治理的方式,在公園、學校操場、地下停車場以及您家的住宅大樓,其實都可以做這樣的設 計,畢竟水庫的工程浩大,如果每棟建築和開放空間都能蓄水滯洪,解決淹水問題就不難了 。台灣第一個都市型滯洪池,就在高雄市區,過去這裡就是個埤塘,卻因為都市開發,把埤 塘填成了新市鎮,現在的滯洪池,只是再把都市裡的蓄水空間找回來。

高雄市本和里居民:「淹到這紅紙這裡,那時候差兩階樓梯,就要淹到二樓了。」

高雄市的這條街,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外,又多加了一道門,只留下一條細縫通風,就看得出 居民對淹水有多怕。

本和里居民 周沛蓉:「淹到天花板,差不多七尺,差這樣一點點就要滿進去,淹到二樓了。」

平均一年淹兩次,家裡除了沙發,已經不敢再放任何家具,所有的家當都放上鐵架,隨時帶 著走。

高雄市的本和里,原本就是個低窪地,逢雨必淹,既然水往低處流,高雄市政府就利用這個 概念,在本和里的低窪地設計了滯洪池,簡單來說,就是個人工池塘,當雨量超過排水溝的 負荷時,就讓雨水流進滯洪池裡。

高雄市工務局下水道工程處科長 張世傑:「道路上排不出去的水,我們先把它往比較低的蓄洪池的位置,先把它引流進來, 等下游可以排出去的時候,就把存蓄在這邊的水量,用抽水設備或是其他的方式,把它排到 下游。」

一般排水溝,一天下超過八十公厘的雨量,就會淹上路面,但如果有這個滯洪池,十萬噸的 蓄洪量,立即能讓來不及宣洩的雨水暫時紓解。

記者所站的地方和路面有六公尺的落差,所以當路面的排水系統已經排不了暴雨的雨量時, 這個低窪地就變成了一個大型蓄水池。

平時是居民休閒活動的生態公園,但豪大雨時就立即變成滯洪池,這樣的概念也運用在建築 物上,高雄世運主場館就在屋頂設置了雨水回收系統,收集來的雨水經過透水的地面滲透進 地下蓄水槽,滿水後再送進滯洪池,未來如果能夠修改建築法規,要求新建物都要有這樣的 設計,就不需要再去挖滯洪池了。

高雄市工務局下水道工程處科長 張世傑:「一戶人家他可以儲蓄十噸、二十噸的雨水量,那對整個社區,如果說有一千戶的 話,十噸的話這樣,就有一萬噸的儲蓄量。」

可以蓄貯洪水的,還有林邊、佳冬地區的養殖魚塭,有學者就提出,低漥的漁塭就是現成可 以轉作滯洪池的空間,不但能解決地層下陷的問題、防水患,也不需要再花錢建堤防,而是 和洪水共生存。


採訪撰稿 吳志怡

攝影剪輯 楊俊亭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