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網名家瞭望2016.1.12---Joseph E. Stiglitz :打破復甦悶鍋 先解赤字迷思

2016.1.12---Joseph E. Stiglitz :打破復甦悶鍋 先解赤字迷思
==2015年處處皆艱難。巴西陷入衰退,中國經濟經歷近40年的高速成長後首次出現嚴重困頓;歐元區雖化解了希臘危機而避免崩解,但經濟仍接近停滯,勢必將造就「失落10年」。美國經濟終於回到金融海嘯之前的光景,然而復甦力道仍平淡無奇。
我在2010年初時曾在《失控的未來》(Free Fall)一書中警告,全球若不採取適當的因應措施,便可能掉入我所稱「大沉痾」(Great Malaise)的深淵。結果我不幸言中:我們未採取亟需的行動,且的確陷入我們所擔心的處境中。
經濟學的道理其實很容易明白,且有備妥的處方。全世界面臨總需求不足,主因貧富不均及財政撙節所致。由於最富有者的支出遠低於貧窮者,因此隨著財富向頂層集中,總需求當然減少。加上德國等國家一直維持鉅額貿易順差,也是全球需求不足的主要肇因。美國也同樣遭到財政撙節的打擊,只不過情況比歐洲略好而已。
再者,許多國家都亟需進行結構性轉型:包括歐洲及美國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中國從出口導向轉為內需帶動等,但進程異常艱辛。而且許多依賴天然資源的非洲及拉丁美洲國家,之前並未利用商品繁榮的大好時機,創造出多樣化的經濟體系,現在則面臨商品價格疲軟所帶來的後果。市場機制從來都不能輕易自動落實這種結構性的轉型。
全球仍有許多未能滿足的需要,且這些需要適足以刺激經濟成長。單單是基礎建設,就能吸收數兆美元的投資;不僅開發中國家需要,連美國的核心基礎建設投資也嚴重不足。
我們的銀行體系儘管已恢復到合理的健全程度,但卻無法落實本身存在的目的。銀行精於牟利與市場操縱,但卻未能發揮最根本的中介功能。在長期儲蓄者(例如:主權財富基金及退休基金)與基礎建設所需的長期投資之間,最大的障礙就是短視且失能的金融部門。
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曾表示,全世界正飽受「儲蓄過剩」之苦。例證之一,就是把儲蓄用於在內華達沙漠上興建劣等的住宅。然而在真實世界裡,基金卻仍不足;即使是一些社會報酬率甚高的計畫,都經常難覓財源。
治療全球沉痾的唯一藥方,就是使總需求增加。方法之一是大規模的所得重分配,以及深度改革銀行體系;不僅要防止銀行不再傷害民眾,還需使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去做原本就該做的事:滿足長期儲蓄的長期投資需要。
但全世界一些最重要的問題須賴政府投資,包括基礎建設、教育、科技、環保等,以及全世界各個角落都需進行的結構性轉型。
全球經濟面臨的障礙並非根植於經濟學本身,而是在政治與意識型態。民間部門造成貧富不均且破壞環境,現在我們必須算總帳。市場只會創造這類重大問題,卻不能自行解決,或使經濟自動恢復繁榮。這要靠政府主動積極的政策。
這表示我們必須克服赤字迷思。美國及德國能夠以負的長期實質利率借入資金,來推動亟需的投資。在大部分其他國家,公共投資的報酬率也遠高於資金成本。在一些對政府舉債設限的國家,也有解套之法,就是依據「平衡預算乘數」原則:即政府以增加稅收來擴大支出,能夠刺激經濟成長。不幸的是,許多國家所做的卻是「平衡預算收縮」原則。
現在一些樂觀人士表示2016年會比2015年好。也許是如此,但微乎其微。除非能解決全球總需求不足問題,否則「大沉痾」仍將持續。
(作者Joseph E. Stiglitz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編譯任中原)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436034-%E5%90%8D%E5%AE%B6%E7%9E%AD%E6%9C%9B%EF%BC%8F%E6%89%93%E7%A0%B4%E5%BE%A9%E7%94%A6%E6%82%B6%E9%8D%8B-%E5%85%88%E8%A7%A3%E8%B5%A4%E5%AD%97%E8%BF%B7%E6%80%9D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