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brafish斑馬魚





===============================================
2010年---台灣斑馬魚中心=衛清斑馬魚核心設施
---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國立清華大學(衛清)
---第一期核心研於 2009年二月,在國立清華大學的生物科技醫學研發中心正式舉行開幕儀式。
---第二期核心研究設施亦已於 2009年六月,在國家衛生研究院竹南院區啟用。
--- 2010年更獲得國科會生物資源整建計畫獎助,升格為“台灣斑馬魚中心”。
---第三期核心設施擴充已積極規劃中,預定設置於清大南校區現正規劃新建的生醫科技大樓之內。
---衛清斑馬魚核心設施未來將擁有近3000個魚缸,數百種珍貴轉植基因魚及種魚,各式分子與細胞生物學技術,生物影像,生理病理,行為模式分析,和突變與藥物篩檢平台等尖端研究資源與設施。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及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在實際視訪斑馬魚飼育房,隔離房,顯微注射室,螢光顯微觀測室和病生理分析室後,皆肯定此核心研究設施的規劃願景,並對其後續研究發展寄予厚望,期待斑馬魚研究能協助科學界回答許多亟欲了解的生物,醫學問題。
---衛清斑馬魚核心設施是一個任務導向性的研究單位,目前四大研究重點包括:心血管醫學,癌症,藥物開發與篩檢,基因突變篩選等領域。斑馬魚核心實驗室除了有最先進的硬體設備(包含一套尼康A1R即時活體共軛焦顯微系統)之外,各種具有實驗及教學價值的基因轉殖魚,包含神經螢光魚,血管螢光魚,心臟螢光魚,血球螢光魚,癌症魚,透明魚等,都已陸續進駐魚房。未來更將篩檢新的突變魚種,構築更多特殊器官或組織具有自發性螢光標定的基因轉殖魚,以符合未來研究與教學的需求。
2009.8.17---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研究团队对斑马鱼进行研究,试图解决人类听力丧失的问题
--斑马鱼内耳毛细胞(hair cell)是人类听觉不可或缺的一环
2007.8.1---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人类视网膜中拥有类似斑马鱼能够修复视网膜的细胞,并计划在5年内将研究结果用于失明患者治疗,让他们重见光明
2005.12.18---斑马鱼基因可变人类肤色
2005.8.22---中研院 :斑馬魚Zebrafish 做人類疾病先導實驗
2002.12.24---哈佛醫學院 :斑馬魚Zebrafish 的心臟重生
---科學家發現斑馬魚心臟受損後仍能重新復原,這是首次發現脊椎動物心臟 重生,給治療人類心臟病帶來新希望
--斑馬魚(Zebrafish)分布於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尼泊爾的溪流。被引進美國、日本、斯里蘭卡、菲律賓、模里西斯等地。



===========
21世紀醫學界“實驗新星”
斑馬魚Zebrafish
又名藍條魚、花條魚、藍斑馬魚、印度魚、印度斑馬魚,原產於東印度恆河流域,亦分佈於巴基斯坦、尼泊爾、緬甸。
斑馬魚成魚體長約4~5公分,體呈紡錘形,稍側扁。
體側從頭至尾佈滿多條藍色條紋,酷似斑馬,故得名斑馬魚(Zebrafish)。

分布
斑馬魚(Zebrafish)分布於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尼泊爾的溪流。被引進美國、日本、斯里蘭卡、菲律賓、模里西斯等地。
特徵
體色為銀色或金色,覆蓋著一些名藍色或紫色的橫紋,這些橫紋從頭部延伸至尾鰭的後端,臀鰭和尾鰭上同樣也有這種條紋,背部呈淺橄欖黃。雄魚比雌魚更修長,但略小一些。體長可達3.8公分。有許多人工培養的品種。
品種


斑馬魚
黃金斑馬
長鰭黃金斑馬
大帆斑馬
豹紋斑馬
長鰭豹紋斑馬
電光斑馬
櫻花斑馬
大斑馬
金線大斑馬
珍珠斑馬
藍珍珠斑馬
生態本魚棲息在溪流、溝渠或靜止的水中,每2-3天可產卵一次,每次可產約200顆以上的卵,屬雜食性,以昆蟲、小型甲殼類等為食。性情溫和,喜群游,通常數尾成一群。
发育
斑馬魚的发育分为6个阶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分裂期、成形期和孵化期

斑馬魚與基因工程
斑馬魚是研究發育生物學的新興模式動物。斑馬魚由於具有飼育容易、胚胎透明、體外受精、突變種多、遺傳學工具成熟等諸多優點,近年來已成為研究脊椎動物發育與人類遺傳疾病的新興模式動物。與其他脊椎動物相較下,斑馬魚最大的優點就是具有多達6,000多種的遺傳突變種,這些突變種的建立大致上是利用X射線、ENU或反轉錄病毒的感染造成基因組的突變,之後再經由多次的子代篩選所得。這些突變種的表徵包含如胚層分化,器官發育,生理調適與行為表現等多方面,所以可提供研究人員極佳的正向遺傳學材料來進行發育機制上的研究。另外在斑馬魚系統中也開發出阻斷基因功能的工具-Morpholino,可快速以逆向遺傳學手法來驗證基因的功能。所以正向遺傳學與逆向遺傳學的巧妙利用,可以正確推導出斑馬魚遺傳發育途徑,也是目前斑馬魚成為研究人類疾病新興模式動物的主要原因。
經濟利用為相當受歡迎的觀賞魚,飼養時以寬約60公分的水族箱為宜。

科学利用
由于斑马鱼基因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达到87%,这意味着在其身上做药物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在多数情况下也适用于人体,因此它受到生物学家的重视。因为斑马鱼的胚胎是透明的,所以生物学家很容易观察到药物对其体内器官的影响。此外,雌性斑马鱼可产卵200枚,胚胎在24小时内就可发育成形,这使得生物学家可以在同一代鱼身上进行不同的实验,进而研究病理演化过程并找到病因
科学启发
为盲人带来福音
斑马鱼因为它具有自我修复破损视网膜的独特能力。
英国科学家1日说,他们首次发现,人类视网膜中也拥有类似斑马鱼能够修复视网膜的细胞,并计划在5年内将研究结果用于失明患者治疗,让他们重见光明。
这项研究仅在英国就能为成百上千名患者带来希望。英国皇家盲人学会的安尼塔·莱特斯通说:学会对这一研究结果感到非常高兴,这可能有助于治疗因视网膜受损引起的失明。现在,英国有大量患者受到这一疾病困扰。
尽管手术治疗已指日可待,但研究人员仍担心,患者手术后会因移植他人细胞而产生排斥反应。研究人员说,如果能够激活人类体内不具活性的放射状胶质细胞,使它们自己分化为新的视网膜细胞,将是治疗这类疾病的最佳办法。利姆说:“我们下一阶段将研究阻碍人类放射状胶质细胞自我再生的因素。一旦找到原因,离最终方案就更近一步。
毛细胞或可治耳聋
内耳中的一种毛细胞(hair cell)是人类听觉不可或缺的一环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一个研究团队一直在对一种水族馆里常见的观赏鱼类──斑马鱼进行研究,试图解决人类听力丧失的问题。和许多其他水生生物一样,斑马鱼在身体表面长有毛细胞。这些毛细胞的作用是探测水中的振动,其原理与人类内耳中的毛细胞相似。但是,与人类不同的是,斑马鱼的毛细胞在受损后还可以再生。研究人员希望他们的工作可以揭开谜底,保护人类的毛细胞免受损伤、并推动毛细胞的再生。
进行另一组研究,试图了解导致斑马鱼、鸟类和老鼠的毛细胞再生的基因和其他分子。 有一项研究发现了一种似乎可以让动物毛细胞再生的发育蛋白。在研究中,一名团队成员发现了小鸡的毛细胞受损后体内一种蛋白质的含量(小鸡的毛细胞可以再生)有所上升。
参与这些实验的科学家们说,使用药物防止听力丧失的临床实验有可能会在十年内实现。但是,找到利用毛细胞再生治疗听力丧失的办法可能还需要至少20年的时间。 “利用这种(促进毛细胞再生的)方法,我们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找到一种方法让听力能够自然地得到恢复。”

没有评论: